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保險行業專題研究:變革與重塑,需求變化啟示產品方向 | 2022-07-25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xw.qq.com/amphtml/20220720A02XHU00" (報告出品方作者:信達證券,王舫朝)一、主力客群需求變化啟示保險消費新特征1.180、90后新中產群體已經成為保險消費的主力人群近年來,80、90后已成為新增保單消費的主力群體,平安人壽數據顯示,2019年80、90后的新增保單占比達48.9%,已經逐漸取代70后成為保險消費的主力軍。從消費畫像來看,保險消費人群逐漸年輕化,根據艾瑞咨詢2021年的抽樣調查,20-40歲年齡段占比超過70%。該年齡段區間的消費者多為初次組建家庭、初為父母并逐漸成為家庭頂梁柱。面對家庭和工作等多方面壓力,保險已經成為其應對風險的重要工具。保險消費需求既“多元”又“明確”,消費決策更加理性精明。保險消費新客群對功能大而全的“萬能型”產品越來越缺乏興趣,更傾向于“明確化”和“定制化”的保險產品,更關注專業的個性化服務。需求的“多元化”和“專向性”也對產品功能提出更高要求。粗放經營時期向所有客戶統一銷售一款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立體化競爭和產品精細化經營的時代來臨。新生代主力消費人群越來越了解保險,能夠通過多種渠道了解保險產品并進行橫向比較。同時該群體更加希望自己的選擇被尊重,更加關注品牌的情感表達和實際賠付過程中的“溫度感”,更愿意和自己價值觀契合的保險公司保持黏性。消費群體已逐漸構筑“責任-價格-核保”三角需求模式。在經歷了“買人情”、“買專業”后,消費者逐漸過渡到當前“買產品”階段。從“要不要買保險”變成“需要買什麼保險”,消費者已經逐漸進入主動購買保險的階段并建立起“價格-責任-核保”的三角需求模式,即在符合自身能力的預算下,能夠順利通過保險的風險管理屬性,為自身擔憂或期望的情形尋找合適解決方案。(報告來源:未來智庫)已投保人群存在多元需求痛點,未投保人群產品匹配不足。根據艾瑞咨詢《2021年中國保險用戶需求趨勢洞察報告》,僅2.8%的保險實際用戶認為自己在受保障的過程中沒有任何保險需求痛點,大部分保險實際用戶認為自己目前購買的保險產品存在至少一項導致其保險需求未被滿足的缺陷。對于目前擁有保險的大部分實際客戶而言,他們當前在新的保障周期內的需求未被得到滿足。從未投保用戶的需求來看,相當比例的人群雖有購買意愿,但未發掘到契合需求的保險產品而延遲投保計劃。解決痛點能力不足已經成為阻礙居民進行保險配置的核心阻力之一。同時,非標群體和老年群體投保困難,產品投保持續性不足。目前市面上主流健康險產品對既往癥、高年齡(65周歲以上)都有嚴格的限制,導致商業健康險在這部分人群中存在巨大缺口。盡管老年人以及帶病群體的醫療費用支出占比高達60%,但是可以投保和保障期限較長的產品缺乏,導致這部分人群的投保體檢極差。代理人仍是最受偏好的購買路徑,但用戶與代理人未建立深度互信。優質代理人的不足導致保險服務和理念難以有效傳達給客戶,主要體現在:1)售前:未能精確匹配需求,扮演好“信息不對稱消除者”的角色;2)售后:缺乏可信、可執行的服務支撐,在理賠、健康服務等領域客戶體驗較差。但是代理人在主力客群的銷售中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復雜期交產品的銷售。人身險線上渠道銷售滲透率較低,線上渠道的分銷相對集中在容易理解、產品形態較為標準和購買決策難度較低的產品,而形態更加復雜、期限較長、保額較大等決策難度較大的產品往往需要線下代理人進行深入溝通后促成成交。“線上研究-線下購買”仍會是人身險銷售的主要模式。1.2居民財富增加,財富管理、傳承和養老規劃需求不斷增長隨著居民財富的增加,居民對財富積累、子女教育、養老規劃、家庭保障的風險認知愈發全面,保險作為可以滿足多元化風險管理需求的金融產品,其抵御風險的優越性愈發受到認可。同時,疫情顯著增強了家庭對保險資產的配置。招商銀行《202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中國高凈值人群資產配置的難點主要是資本市場波動大不愿意承擔過高風險,同時其它各類資產收益率和安全性普遍下降。人壽保險在現階段規范監管下逐漸回歸增值保值功能,有利于驅動高凈值人群對保險的長期投資需求。陽光人壽發布的《2021中國高凈值人群財富風險管理白皮書》顯示,在目前市面上的多種投資產品中,保險類中的商業養老保險、重疾險、壽險、意外險、家財險等都是高凈值人群首要考慮在未來一年計劃中增加投資配置的產品。保險行業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和客戶教育,目標客戶對商業保險的風險保障屬性逐漸認知。我們認為健康險,特別是醫療險的保障缺口尤為顯著,結合目前偏低的商業保險覆蓋率,人身險公司應當抓住商業健康險巨大機遇。養老金、年金險和傳統壽險是另一廣闊空間,因為目前人們對于長壽風險和早亡風險均未有效進行管理。只要能夠建立并深化消費者信任感,幫助客戶完善風險保障,那么行業的增長也將隨之釋放。從目前家庭資產規劃的實際情況看,我國居民在投資理財、資產增值、風險保障資產等配置上整體不足。根據艾瑞咨詢的調研,2021年保險實際用戶和潛在用戶的預期保費上限分別約為1.6萬元年和6000元年,均比當年中國的保險密度3210元要高。雖然保險意識在不斷提升,但是居民實際愿意投入保險資產的資金仍然受到其他金融產品配置的影響,需要通過專業化的產品供給和更專業的消費者教育來提升保障、抗風險意識及組合投資理念,實現家庭資產結構的優化。保險需求空間巨大,但需基于真實需求重塑產品體系。保司需基于健康、養老、財富管理和財富傳承的四大價值主張,為客戶在不同人生階段帶來全方位、個性化、全生命周期的綜合解決方案。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于健康生活、品質養老和財富管理傳承的需求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和剛需。保司需要在供給端持續發力,基于變化的需求重塑產品體系和豐富產品供給側。(報告來源:未來智庫)二、健康險:后重疾險時代的產品體系重塑2.1健康險需求端空間巨大,但產品結構亟待調整基本醫保與商業健康險定位不同,商業健康險助力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總體上以社保為主,商保和個人自費為輔,隨著基本醫保的壓力逐漸增加,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急迫性日益凸顯。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發布,要求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待遇保障公平適度,基金運行穩健持續,管理服務優化便捷,醫保治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從而實現更好保障、病有所醫的目標。2021年9月,《“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鼓勵商業保險機構提供醫療、疾病、康復、照護、生育等多領域的綜合性健康保險產品和服務,逐步將醫療新技術、新藥品、新器械應用納入商業健康保險保障范圍,支持商業保險機構與中醫藥機構合作開展健康管理服務,開發中醫治未病等保險產品,更加注重發揮商業醫療保險作用,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創新完善保障內容,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務能力。健康險的長期發展看,需求端仍存在較大缺口,商業健康險未來將在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020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72306.4億元,其中:個人衛生支出20055.3億元(占比27.7%),人均醫療費用5146.4億元,個人醫療衛生支出負擔仍較重。雖然目前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已經實現廣覆蓋,參保率維持在95%以上,但同時保障范圍和保障程度仍相對有限,在我國醫保基金運行“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基本原則和逐漸加劇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下我國醫保基金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我們認為伴隨著三醫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未來先進優質的醫療資源將進一步從社保目錄內和公立醫院普通部外溢。基本醫保雖然覆蓋率較高,但“廣而不深”的現象普遍存在。基本醫保實際報銷比例受到賠付比例、賠付上限等限制,僅僅依靠社保仍然無法分散高額的疾病治療和康復治療風險,需要商業健康險進行補償。居民多樣化的醫療健康需求也無法得到滿足,因此需要商業健康險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根據《2021老年健康保障需求白皮書》的調研,我國醫療費用支出結構中個人醫療占比超過13,同時根據瑞士再保險研究院的報告,2018年中國的個人醫療支出占比高達36%,而同期日本為12.8%,英國為16%,德國為12.5%,美國為11%。同時根據瑞士再保險的測算,中國內地的健康保障缺口在2017年就已經達到8050億美元,其中龐大的人口規模和較低的負擔能力是造成缺口的主要原因。在影響中國內地消費者就診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醫療資源的可負擔性、質量和可獲得性,即醫療資源的自費成本、有效性和可以按時獲得藥物或治療的可能性。基本醫保定位更側重于“高頻低損”,商業健康險則更加關注“低頻高損”,更加突出風險保障特性。對于大額醫療費用的保障明顯不足,“因病返貧”的矛盾遲遲未能得到解決。社保的特點更加側重于“重疾病、輕意外”和“保基本、可持續”,在醫保基金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社保很難對大額醫療費用提供與基本治療相一致的報銷比例。醫療體制改革持續推進,醫療險潛在保障需求空間巨大。近年來在商業健康險快速發展的同時,政府也在積極推進醫保改革進程。其中醫保支付改革圍繞目錄管理、集中帶量采購和DRGs、DIP管理和總額預算管理,將地方政府醫保目錄管理權統一到國家醫保局進行管理,從而可以統籌醫保基金管理并為政府集中帶量采購等醫保改革措施奠定基礎。另外,隨著人群的需求提升和技術的發展,健康保險產品將迎來加速轉型,覆蓋更多的老齡人群和帶病體,未來產品的綜合保障性和保障期限將大幅提升。2.2重疾險增長放緩,“黃金三角”不再穩固重疾險曾經的快速發展支撐了保司NBV和EV的快速增長,這具有特定歷史原因。1994年國內引進重疾險之后由于其契合初級階段的中國保險市場,很快在市場上受到歡迎,伴隨著個險代理人渠道大發展,迅速成為國內人身險市場最重要的險種之一。對于消費者來說,健康風險是最容易感知的風險,因此健康保險的需求也最容易被喚醒。對于保險公司而言,重疾險性質更類似于壽險等長期保障產品,相較于醫療險,對保險公司的風控能力、運營能力、服務能力要求相對較低,同時還能貢獻相當的規模和價值。因此在2015年代理人資格考試取消后,重疾險充分享受了隨后幾年代理人擴張的紅利。同時,作為長期保障型產品的代表,重疾險新業務價值率通常能達到80%以上,頭部險企普遍在100%左右,提振保費規模的同時,快速增長的新業務價值也支撐了內含價值的不斷增長。但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代理人紅利逐漸消失和重疾險滲透率提升,自保件保單銷售難度加大,同時疊加疫情影響,百萬醫療和惠民保的沖擊和新定義下的需求透支,重疾險保費逐漸走弱。2021年重疾險保費收入4547.6億元,占健康險保費收入的52%,同比下降6.7%,這也是2016年以來重疾險保費首次同比負增長。在重疾險新單和續期保費同時承壓的背景下,保險公司NBV和margin齊降,行業求變對新進代理人吸引力下降,代理人“洗牌模式”難以為繼加速脫落。根據OliverWyman的測算,重疾險相關收入替代在僅有20萬億人民幣的情況下,對應的重疾險現有保額高達170萬億,幾乎呈現飽和的狀態。同時,醫療險保單雖然保額較高,但實際賠付卻不足,保障效用水平仍較低。2019年中國醫療支出結構中,商業保險只占7%,醫療險的滲透率明顯偏低。目前有效重疾險件均保額只有10萬左右,廣覆蓋的背后是真實存在的保障缺口。我們認為從長期來看,未來醫療險和護理險會逐漸承接重疾險部分功能和需求。在蓬勃發展的醫療險、惠民保等產品沖擊下,重疾險未來將立足于自身功能特性,去凸顯其核心的“損失補償”功能,包括“特定時間段的收入損失補償”和“老年護理費用”等功能,這樣才能找到繼續向上增長的動能。重疾險產品承載的保障功能屬性過多,功能壁壘不足,無法匹配現階段需求端變化。長期以來,險企和代理人都將重疾險包裝成“萬能”產品,代理人在銷售話術上將重疾險定位為集重大疾病失能收入補充、醫療費用補償、長期護理支持、傳統壽險等功能于一體的“大而全”產品。在粗放代理人發展的模式下,由于消費人群需求的不明確和不清晰,功能的多樣性定位因此支撐了重疾險的高速發展。但隨著新生代中產消費者的崛起,人群風險保障需求和消費習慣逐漸發生變化,消費者越來越能準確洞悉自身的風險敞口和保障需求。因此,“大而全”的重疾險在保障效率和杠桿上不足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甚至當百萬醫療險和惠民保能夠比較全面地覆蓋被保險人的醫療需求時,便會替代一部分只針對某幾種具體病種且保費昂貴的重疾險。目前功能化的百萬醫療險和蓬勃發展的城市定制型醫療險(惠民保)產品已經在形態上、人群覆蓋和投保率上對傳統重疾險產生了巨大沖擊。重疾險覆蓋廣但件均保額低,保障缺口仍存在。目前重疾險保額跟消費者自身收入水平相關性低,長期以來存在代理人銷售保單保額并沒有根據自身收入水平和潛在收入損失補償預期合理選擇重疾險保額等情形,而未來重疾險加保的動力在于責任的聚焦和需求的更精準觸達。重疾險當前近2億人群覆蓋足夠大,但件均保額較低,全量保單的件均保額僅為10萬左右,主要上市險企2021年的重疾件均理賠也基本不超過10萬元。從理賠件數、重疾和身故的人均獲賠金額對比重大疾病的平均治療費用來看,保障敞口仍然較大,保障并不充足,重疾險保障水平仍有較大的空間。重疾險需要做到核心功能回歸,定期和消費型重疾險產品是重要方向,在產品形態上具體表現為“功能化”、“模塊化”等。我們認為未來重疾險的保障屬性會更加專一并聚焦“重大疾病收入補償”這個獨有且必要的功能,其他功能必須從重疾險清晰地分離出來,才能更好滿足客戶“把錢花在刀刃上”的心理需求,提高重疾險的保障杠桿從而能夠將更多的保費預算覆蓋醫療險等其他險種,使家庭保障更加全面。重疾險需要精簡產品責任,根據消費者真實需求進行精確的保障補充。近年來頭部險企主力重疾產品的迭代方向主要是豐富保障范圍、增加輕中重癥的保險責任和給付次數,在病種數量、賠付比例和次數上不斷加碼,產品之間的差異化程度低,無法滿足多層次客戶群體的需求。目前市面上重疾額外給付的責任主要分為兩大類:根據保障責任的理賠特征和醫學特征進行額外給付。從產品設計角度來講,建立在基礎重疾病種之上的額外給付責任,消費者更容易認同。疾病的理賠特征包括疾病的發生率、平均治療費用、平均治療周期,轉為慢性病比例。保司可以針對性地挑選出特定病種,進行額外保額的給付設計。具體產品設計層面,將以年齡段、性別、地域等特征作為抓手,篩選出其中理賠特征更加明顯的病種進行額外給付。例如針對高發疾病,設計少兒重疾白血病、哮喘等多次給付,女性宮頸癌、乳腺癌等多次給付,老年人嚴重阿爾茨海默病、腦中風、帕金森病等多次給付等具體形式。針對低頻發生的疾病,設計“罕見病”的額外給付責任,如少兒重疾中對肝豆狀核性(WILSON病)、嬰兒進行性脊肌萎縮癥等額外給付責任。疾病的醫學特征包括導致疾病的原因和疾病治療方式。1)疾病原因:將治病原因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疾病進行匯總,根據相關特性對該疾病組進行額外給付。如將心梗和冠狀動脈搭橋、中風等心腦血管病變導致的疾病進行組合,對此類高發疾病進行額外給付責任的設置;2)疾病治療方式:對花費巨大的重大手術如心臟搭橋、開顱等大型外科手術進行額外給付。多次給付的形式主要為重疾分組多次給付、癌癥、心腦血管多次給付等。目前頭部保司的重疾產品線都包含了重疾分組多次給付,如平安人壽推出了分組給付的產品平安六福,在責任和價格方面和原主力產品線上相比有競爭力,在渠道重疾險中業績占比也迅速提升,目前已成為和平安福、百分百等同梯隊的主力重疾產品線。未來重疾產品結構方向將是模塊化、輕量化,模塊化重疾的本質是選擇權的讓渡,多層次的需求要求重疾產品既能“做加法”也能“做減法”。新舊重疾險產品切換后,重疾價格戰逐漸趨緩,模塊化將是未來重疾險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模塊化將使得產品的價格無法被直接比較,更能凸顯頭部險企品牌、健康管理服務等內容的價值。模塊化重疾產品的本質就是將按照一定的邏輯將原有的重疾產品要素進行拆解,將主要大類的責任單獨形成要素,賦予客戶按照自身需求進行組合的權利,讓渡產品的選擇權。模塊化產品通過將保險責任拆分后進行組合,根據每一個客戶的不同特征,專業定制出不同的解決方案,通過“核心保障+個性化配置”的組合形式,實現為客戶定制化需求。模塊化并非簡單的碎片化和任意組合,模塊化產品對代理人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代理人需要有深刻的產品理解能力,能夠將產品形態很好地與客戶的需求進行匹配,同時要求保險公司具有精細化強大的運行能力,能夠支持模塊化復雜產品組合的運營。(報告來源:未來智庫)輕量化重疾險是指消費型和定期重疾產品等保障效率更高、價格更低、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可以吸引老客戶加保,并為年輕的投保群體提供更多保障機會。定期重疾險尤其可以吸引更多難以負擔終身返還型重疾的年輕消費人群,更有滿足尚在資本積累期的青年人群的需求,從而讓青年人群更好地根據自身經濟狀況配置風險保障,其保費相對低廉,保障杠桿更高,更能讓年輕群體有獲得感。重疾險未來空間及新業務價值測算我們通過中再壽險關于2017-2020年重疾險新單保費的數據,對件均保額增長率和件數增長率分別進行預估,最終得出2021-2025的重疾險規模和價值測算結果。重疾險NBVmargin普遍處于80%-100%區間,我們分別設定90%80%100%作為中性悲觀樂觀情形下重疾險的NBVmargin進行測算;2017-2020年重疾險新單參考中再壽險的測算,其中2020年的新單保費收入900億元為中再壽險根據重疾險保費收入增長測算的估計值。根據上述假設和重疾險新單規模,我們得到三種假設情形下的結果:1)中性情形下,我們預計2022-2025年行業重疾險新單年化保費復合增速為8%,到2025年重疾險新單保費將達到1310億元,新業務價值達到1179億元;2)悲觀情形下,我們預計2022-2025年行業重疾險新單年化保費復合增速為6.4%,到2025年重疾險新單保費將達到1195億元,新業務價值達到956億元;3)樂觀情形下,我們預計2022-2025年行業重疾險新單年化保費復合增速為10%,到2025年重疾險新單保費將達到1466億元,新業務價值達到1466億元。2.3醫療險:向中高端醫療和長期醫療演進基本醫療保障不足,醫療費用負擔較重。在人口老齡化和醫療通脹等因素的影響下,國家醫保基金面臨較大的收支壓力,從基本醫保、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惠民保和百萬醫療的保障程度和保障側重點來看,可以發現基于當前的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的組合,對于大額醫療費用的保障明顯不足,這也導致“因病致貧”的現象遲遲未得到有效解決。雖然當前惠民保在一定程度上對百萬醫療險形成了替代效應,可以幫助填補基本醫保和大病醫保之外的部分保障,但當醫療費用很高時,患者依然需要負擔一個較高的自付比例,而商業醫療險則在高額費用段仍有很高的報銷比例。百萬醫療產品同質化嚴重,理賠體驗不佳。經過多年的蓬勃發展,目前市面上各家公司的百萬醫療險產品已經迅速同質化,目前責任已經基本形成以“1萬免賠額+特定重疾或癌癥0免賠+200萬保額”為主體,以報銷住院醫療、特殊門診和住院前后門急診醫療為核心的保障結構。從覆蓋面上看,目前主要仍聚焦面向健康人群的中低端醫療市場,而65周歲以上人群和非健康群體的保障產品仍極度缺乏,產品形態同質化嚴重,價格競爭激烈,同時高免賠額產品導致理賠體驗不佳。醫療險產品將定位優質醫療資源的觸達通道。隨著醫保支付改革和DRGs的推進,我們認為未來公立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將逐漸外溢,因此商業醫療險將承擔更重要的角色。醫保改革對于商業醫療保險影響最大的是醫保支付改革,包括目錄管理、集中帶量采購,DRGsDIP管理以及總額預算管理等內容。在此大背景下,我們認為醫療險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主要集中在:1)中端醫療、高端醫療將是未來消費者通往優質醫療資源的橋梁;2)“特定藥品”、“特定醫療器械”等特定醫療險產品將幫助消費者滿足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并抵御逐年增長的醫療通脹。在保障內容方面,重點關注免賠額、自費項目、特需醫療和國際醫療部等優質醫療資源,具體方向:1)醫療機構的擴展2)先進醫療資源、治療方式可及性的拓展3)院外先進藥品和高端醫療器械的拓展。總體來看,盡管未來相當時期內主要的醫療行為仍將集中在公立醫院普通部,但是目前“三長一短”(掛號、候診、收費隊伍時間長,看病時間短)的痛點需要解決,可以拓展的方向是公立醫院特需部,提升患者的就醫環境和服務體驗,尤其是針對高發特定疾病如惡性腫瘤、良性腦腫瘤等特定疾病的特需醫療責任已逐步成為主流百萬醫療的標配。中端醫療的主要形式就是在百萬醫療的基礎上,在醫療資源和就診體驗上進行升級和拓展。中端醫療主要有兩種形態:1)基本形態與百萬醫療保持一致,在此基礎上設置免賠額為零,提升客戶賠付體驗;2)維持基本的免賠額設置,但保障機構范圍拓展至公立醫院特需、國際醫療部和VIP,觸達公立醫院普通部以外的更優質醫療資源。高端醫療則是在中端醫療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就醫機構拓寬至私立醫院(昂貴非昂貴)和海外醫院,并大幅拓展保額和可選醫療責任。中高端醫療都重點著眼于目錄外的先進治療方式和醫療資源,將保障范圍擴展至醫保目錄外,被保險人可以報銷諸如癌癥靶向藥、免疫藥物、CAR-T療法和特定醫療器械等費用,將特需醫療和醫療險進行深度融合。高端醫療險以高收入人群為目標市場,為富裕客群提供個性化、高質量、全覆蓋的醫療服務。高端醫療可以有效解決常規公立醫院普通部醫療服務“三長一短”(掛號時間長、排隊時間長、取藥時間長、就診時間短)的問題,為客戶提供舒適的就醫環境,可以鏈接海外優質醫療資源并提供給客戶高效便捷和優質的就醫體驗,充分滿足不同收入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高端醫療機構覆蓋全面,除了可覆蓋公立醫院普通部、特需部、國際部以及私立醫院(比如協和國際部、和睦家、美中宜和等等),同時可以覆蓋港澳臺醫院責任等,并可在上述范圍責任基礎上進一步覆蓋海外責任,比如亞洲大中華、全球除美、全球責任等計劃。高端醫療還擁有便捷的直付服務,客戶無需自行墊錢進行報銷,醫院與保險公司直接結算,減少客戶現金流壓力,避免了支付和報銷的繁瑣程序,從而大大提升了就醫體驗。對比常規百萬醫療險和中端醫療險,高端醫療險更全面覆蓋了全科醫療和專業醫療。與專科相比,全科醫療涉及范圍較大,包含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人文社會學科等相關內容,涉及的科室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口腔科等科室,而專科通常只覆蓋某類型特定疾病進行專業診療。因此全科醫療和專科醫療在機構規模、醫生資源、服務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通常會比公立醫院提供更優質、更貼心的服務和延伸醫療內容。全科醫院主要以和睦家醫療集團為代表,其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島等布局多家醫院。全科診所以北京港澳國際醫務診所、萊佛士醫療為代表,主要布局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提供全科醫療服務。高端醫療產品規模測算:境內高凈值人群和來華外籍人群需求持續增長,到2029年達到千億保費規模高收入人群對公立醫療服務滿意度較低,普遍期望能得到更好的私人醫療服務并愿意為此付出相應的費用。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特別是高收入人群規模的擴大,將為高端醫療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我們以招商銀行和貝恩咨詢聯合發布的《202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中定義的“中國高凈值人群”為基礎,選取個人可投資資產超過1千萬的群體作為國內高端醫療保險消費的目標群體,同時以全球化智庫(CCG)發布的《主要國家外籍勞動者報告》中來華外籍員工作為國內消費高端醫療保險的外籍目標群體。根據招商銀行和貝恩咨詢的統計,2020年個人可投資資產超過1千萬人數達到262萬,2018-2020年這一人數的CAGR達到15%,預計2021年該人數為296萬人。同時,根據CCG的測算,來華外籍員工2020年已突破200萬人,并且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我們分別選取以上人群作為國內和外籍員工投保高端醫療保險的目標群體。我們以2021年中國高凈值人群增長率13%作為2022-2029年這一群體人數增長的CAGR,以2.5%作為未來來華外籍員工人數增長的CAGR。綜合考慮家庭單和外籍員工高管套餐等情況,預估2021年高端醫療保險件均保費為2萬元,以醫療通脹約10%作為2022-2029年件均保費的CAGR。根據以上假設,我們測算未來高端醫療產品保費規模的CAGR將達到29.3%,預計在2029年高端醫療險規模有望超過1000億元。高端醫療險未來的快速增長將有效提升醫療險的總體規模和在健康險業務中的占比,同時也能抵消重疾險增速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保障期限的拓展:中期醫療險和長期醫療險(費率可調)。在新的監管背景下,中國商業健康險長期化將成為未來的趨勢。2019年11月新發布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健康險管理辦法》中的分類和2020年4月中國銀保監會下發的《關于中長期醫療保險產品費率調整有關問題的通知》中關于長期醫療保險費率調整做的細則性規范,為長期醫療險產品發展奠定了基礎。短期健康險監管規定的出臺明確了相關續保要求,滿足消費者投保確定性的需求,消費者無須擔心理賠的發生而無法繼續投保。相比中小險企,頭部險企在長期健康險的精算定價、用戶運營和風險管控等方面具有優勢,未來能夠根據經驗不斷優化管控手段,發揮其壽險經營牌照優勢開展開啟長期醫療險業務,整合相關醫療資源,完善健康產業布局,拓展其在醫療險領域的競爭優勢。長期醫療險精細化經營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將成為區分未來保司健康險經營能力的關鍵。相比財產險公司,壽險公司對長期醫療的精細化經營能夠更好地發揮壽險的牌照優勢,加強在短期醫療險領域與財產險、政府定制型產品等的競爭。從基本保障責任來看,長期醫療險由一般住院醫療保險金及住院前后門急診費,逐漸擴展延伸到各具特色的特定疾病醫療保險金、重疾醫療保險金、惡性腫瘤醫療保險金、質子重離子費用等。目前保證續保從5-6年、10年、15年等,再到目前最長可以保證續保20年,市場上長期醫療險產品的供給越來越豐富。費率可調長期醫療險價格調整內外部因素:1)外部因素:醫療費用通脹,影響醫療通脹的因素通常包括醫療體制、社保、物價指數、醫療資源緊張程度、醫療新技術、老齡化和經濟發展等。2)內部因素(產品自身):保險責任的變化、承保人群的變化、保單進展的變化、選擇性退保等。保障人群的拓展:老年醫療險、慢病版醫療險我國老齡人群人口基數大、慢病患者眾多,而該群體可投保的商業健康險幾乎處于真空地帶,因此亟需可拓展老年人和帶病體人群的商業醫療險。目前市場上百萬醫療產品對于老年人、次標體和慢病人群等有效需求覆蓋不足,一方面市面上百萬醫療產品同質化嚴重、高額虛高,理賠體驗不佳,另一方面,醫療險產品未有效覆蓋上述需要保障人群,造成醫療險產品開發陷入瓶頸。老年醫療險開發關鍵在于通過智能風控實現對高齡群體的保費定價。通過差異化的產品設計、核保規則和風控模式,可以提高老年群體投保的可及性。現階段保司可以通過與專業健康險TPA服務供應商的合作,逐步探索進行產品開發、風控和醫療服務網絡的搭建,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智能核保、風控和理賠,使用智能風控模型創新定價模式,開發出可以承保老年人群體的醫療險。城市定制型醫療險(惠民保)長期來看對醫療險發展沖擊有限。惠民保的本質是基本醫保和大病醫保的補充,因其定位特點注定難以突破社保目錄限制,其保障程度低于商業醫療險,長期來看難以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醫療保障需求。雖然惠民保產品通常和百萬醫療險產品一樣具備醫保內自付部分的保障以及醫保外自費部分的保障,但是其免賠額都是彼此獨立的,無法共享免賠額,且免賠額的比例較高。通常惠民保自費責任會設置2萬免賠額,與通常1萬免賠額的百萬醫療產品相比,2萬免賠額無法通過醫保內的自付部分進行抵扣,通常只有醫保外自費部分才能抵扣2萬免賠額。同時,由于醫保內的責任受到醫保相對嚴格的費用管控,導致2萬以上免賠額被突破的概率大大降低。2.4護理險:未來增長空間巨大的純藍海市場失能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突出。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我國的失能老人已經有5271萬,到2030年,國內失能老人數量將超過7700萬人,失能老齡人口在總失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57%,隨著人口老齡化,失能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將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未來商業長期護理險的定位主要集中在兩個維度:一方面作為重疾險的加保選項,以高杠桿、高傭金、保障功能突出的優勢彌補重疾險保障不足的特點;另一方面作為長期儲蓄類產品的補充項,保障老年段疾病和意外需要照料的風險。在產品設計上,重疾型護理險的病種也能從失能失智過渡到功能損傷,從而逐步引導市場接受長期護理概念。(報告來源:未來智庫)老年撫養比持續攀升,未來老年護理負擔提升。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18.7%,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13.5%,已進入老齡型社會。同時我國的老年撫養比在2020年已達19.7%,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約20名老年人,未來嚴重影響人口結構的平衡和經濟的發展,也給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失能失智問題在高齡階段集中體現。根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4063萬人,占老年人口18.3%,老年人居家照護的需求未來將持續上升,15.3%的城鄉老年人需要照護服務。根據中保協和中國社科院聯合發布的《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數據顯示,調查地區有4.8%老年人處于日常生活能力(ADL)重度失能、7%處于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不同階段ADL失能狀態呈現的特點不同,在65歲以前基本處于獨立階段,絕大部分能夠生活自理。65歲后失能問題開始集中顯現,中度和重度失能人群顯著上升,占比約達12-14%。目前中度及重度失能老年人面臨較大的保障和服務缺口,如協助用藥、壓瘡護理等醫療護理服務供給不足,相應的支付補償功能也較弱。“社保第六險”長期護理保險發展不足。目前試點的政策性長期護理險雖然基本都是交由商業保險公司運營,但其本質上是政府行為的基礎社會保障,更高層次的護理需求最終仍需要商業長護險來滿足。根據國家醫保局《2020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數1.08億人,享受待遇人數83.5萬人。2020年基金收入196.1億元,基金支出131.4億元,人均享受待遇全年平均僅為1.57萬元。1)頂層設計有待完善:籌資機制不健全、實際保障水平不足。我國目前長護險試點城市采用醫保基金劃轉單一的籌資方式,長護險試點城市因此基本集中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醫保基金運行穩健的地區,未來政策性長護險運行的穩定性將受到挑戰2)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缺乏養老和醫療資格準入、機構規范、服務標準和服務監督機構等相關制度,專業人員儲備和信息系統建設不足,導致長期護理險試點服務存在主體模糊、服務標準不清晰、核心功能保障不足等問題。商業長期護理險發展解決方案關鍵在于合理設置觸發條件和給付標準。目前商業長期護理險發展的核心是觸發條件設計,即用傷殘和疾病擬合護理責任,降低市場教育、理賠鑒定和精算定價的難度。我國的商業長期護理險已經逐漸從借鑒美國護理險以“六項不能完成三項或者嚴重智力障礙”作為保障條件的長護險,進化到可擬合失能失智狀態的以重大疾病作為觸發條件的重疾型長護險,再發展到護理定義由傳統失能失智擴展到更多功能損失狀態的重疾型長護險,在功能的不斷明晰和創新下,不斷開發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商業長期護理險。護理險產品開發需要融入更多護理服務。未來護理險產品搭配護理服務不足的痛點將顯得越發突出,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受制于護理險定義和鑒定標準的不完善,難以對產品要求的護理狀態進行權威鑒定,同時護理服務機構發展不成熟,在實際產品運作中,保險公司難以找到可以長期穩定合作的品質護理機構服務合作方。未來護理險產品將和更多的商業護理機構進行合作進行協同發展,完善商業護理險服務和保障責任的搭配。未來健康險分險種保費規模測算2020年1月,銀保監會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社會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指出,力爭到2025年,商業健康險保費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根據銀保監會設定的目標,在2021年健康險保費收入8447億元的基礎上,未來健康險保費收入期望年化復合增速將達到24%,另外近年來醫療險占比逐漸提高,占比從2016年的28%提升到了2019年的35%,而重疾險為代表的疾病險占比則在2019年降低到64%。考慮到:1)隨著中高端醫療險、長期醫療險和非標人群可投保的醫療險將進一步發展2)重疾險因為重大疾病修訂“炒停售”和代理人大幅脫落等原因,未來醫療險在健康險中的比重將進一步提升,我們測算如下:以2021年為基準,疾病險、醫療險、護理險的保費占比分別為60%、39%和1%;2021-2025年疾病險、醫療險、護理險的保費CAGR分別為20%、30%和20%,健康險總的保費增速達到24%,從而在2025年商業健康險規模達到20094億元,達到銀保監會對于未來商業健康險市場規模的預期。基于真實需求的產品創新未來能真正激發目標群體的購買動力,這也是未來商業健康險整體規模增長的最堅實基礎。我們認為,重疾險、醫療險和護理險產品的創新和結構調整能真正帶動后重疾時代健康險規模的持續增長,預計到2025年健康險保費總規模達到2萬億元,并且其中重疾險的占比下降至約50%,醫療險和護理險的比重有望得到顯著提升。未來健康險分險種新業務價值測算基于以上健康險行業總規模,并結合前述不同險種的新業務價值率情況,我們分別測算不同險種未來為行業貢獻的新業務價值。另外,由于期末EV的增長主要來自于當年度的NBV貢獻和營運經驗差異的影響,其中營運經驗的偏差也主要受到當年度新業務增速的影響,因此當年新業務價值增長是提振期末EV和ROEV的關鍵。新業務價值的測算需要基于新單保費,而當年度的保費規模則包含了新單保費和續期保費。我們參考平安個險渠道新單業務保費占比個險渠道總保費的比例,設置25%為新單保費占比當年總保費的比例進行測算;綜合考慮不同險種的NBVM普遍情況和產品創新帶來的價值提升,我們分別設定疾病險、醫療險、護理險及其他的NBVM為100%、30%、80%。我們選取行業“老四家”(國壽、平安、太保和新華)2021年的NBV和EV進行參考,說明未來商業健康險的NBV和EV貢獻。(報告來源:未來智庫)在產品創新驅動下,行業健康險新業務價值CAGR預計未來五年有望達到約22%,至2025年健康險新業務價值有望達3368億元,整體NBVM有望達67%。預計到2025年商業健康險整體市場將帶來的NBV為2021年老四家NBV的3.3倍,EV的貢獻有望達到11.9%。結構上,重疾險未來仍為新業務價值最高的險種,但預計其占比將有所下降,將從2021年的83%到2025年降至78%,而其中醫療險貢獻的新業務價值占比將有所提升。三、儲蓄型產品:抵御利率下行和資產配置帶來新需求3.1居民資產逐步向金融資產轉移,儲蓄型產品迎來更大發展機遇在居民財富總量持續增長、資產保值需求不斷提升、資管新規打破剛性兌付和長期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中產階級以上人群財富保值和增值需求日益迫切,長期養老年金的配置仍未完全挖掘。根據《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中國近20年來社會凈財富增速高于名義GDP增速,中國社會凈財富相對GDP更高速地增長。根據銀保監會的數據,截止2020年我國僅有15的人擁有長期壽險保單,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產品數量雖然不少,但是產品的形態較為單一,同質化產品較多,產品本身吸引力也不夠,與居民進行財富管理的需求仍有較大差距。3.2在利率下行的環境下,長期儲蓄類產品是兼顧風險和收益的金融工具長端利率下行、安全資產減少,投資者對兼顧風險和收益的金融工具需求上升。長期儲蓄型產品如增額終身壽險等憑借“鎖定利息”的穩健特性受到市場追捧,為保司在困難環境下提供了業績支撐。另外,終身年金、增額終身壽產品等長期儲蓄產品與長期護理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功能進行互補,有助于發揮資產增值和保險杠桿的雙重作用。從長期空間來看,招商銀行《202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額達241萬億人民幣,可投資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達262萬人。預計2021年底中國的高凈值人群數量接近300萬人,其可投資資產總規模將達約96萬億元。當前保險(壽險)在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中相對較低,相比于現金及存款、投資性不動產、資本市場產品(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等產品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018年以來保險資產配置增速先揚后抑,在權益市場劇烈波動、外部宏觀環境不確定性程度加深的情況下,年金類保險產品有望在財富傳承、養老及健康保障等領域更加收到高凈值人群的青睞,獲得更多的財富配置。3.3增額終身壽:長期鎖息的現金流規劃工具增額終身壽產品是一款以人的生命為保障標的,為被保險人提供身故保障和生存利益的壽險產品,本質是滿足“長期鎖定利率”的靈活現金流規劃工具。增額終身壽的現金價值會以約定的預定利率進行終身復利增長,同時賬戶價值會在現金價值的規定中寫明從而保證產品的確定性,同時大部分的終身售產品都支持靈活的減保領取,為客戶提供靈活的現金流管理功能。在理財產品剛性兌付打破、無風險利率下行和權益市場波動加大的背景下,各大銀行紛紛調低大額存單利率,而具有“長期鎖定利率”的增額終身壽自投保之日起就確定了保單持有30年以上年化可達3%-3.5%的終身復利收益。相對于市場上部分保底利率在1.75%-3%之間、實際結算利率在3.8%-5.2%之間的萬能賬戶,增額終身壽憑借其確定的、明確載入合同的利益,在與“快返年金+萬能賬戶”等組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另外,2019年銀保監會下調了長期年金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上限,由之前的4.025%降低為3.5%,隨后市面上4.025%長期年金險的陸續停售、新開發長期年金產品的收益率出現進一步下調,以3.5%預定利率定價且實際IRR接近3.5%的增額終身壽險優勢逐漸凸顯。現金價值支取靈活,可用作多種用途。大多數增額終身壽產品在繳費期結束后,現金價值就可以回本,這意味客戶可以以“減保”的名義,從保單中部分領取現金價值,用作教育金、養老金等各種現金流用途。由于初始保額比較低,所以保障成本也比較低,因此增額終身壽的現金價值較高。隨著保額的復利遞增,現金價值也會相應遞增客戶可以通過部分減保的方式,獲取相應的現金價值,從而賦予了增額終身壽“儲蓄+現金流規劃”的功能。規模和新業務價值承壓背景下,增額終身壽貢獻規模增量。在長期儲蓄需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2021年以來各大保司紛紛將增額終身壽作為新增主力產品進行銷售,受益于保障期限較長、收益確定且領取靈活,增額終身壽產品逐漸受到市場的歡迎。尤其在銀保渠道,增額終身售產品已經成為銀保渠道的絕對主力產品,保費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增額終身壽產品業績的快速增長也帶動了銀保業務的發展,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銀行保險代理渠道業務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人身險公司銀保業務全年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11990.99億元,同比增長18.63%,連續四年獲得正增長,這其中增額終身壽產品貢獻巨大,憑借資金靈活度高、用途多樣的功能使其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占據了期交產品年度銷量前十中的七席。作為短期內的爆款產品,我們需理性看待增額終身壽的“利差損”和“長險短做”風險。雖然增額終身壽的預定利率通常是3.5%,給客戶的實際收益率也不會超過3.5%,但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如果把前期的一系列費用成本考慮進去,最初幾年的實際成本也將在5%以上,給投資端帶來挑戰,在長期利率下行背景下保險公司長期面臨“利差損風險”。增額終身壽作為一款保險期間為“終身”的保險產品,早期現金價值增長較快,領取太靈活,因此會產生“長險短做”的風險。目前很多增額終身壽為了實現“現金流規劃”,主打“早期可以靈活提取”的功能。而過去銀保監會的通報中反復提到,相關公司產品“可靈活減保、且無比例限制,存在長險短做風險”,增額終身壽產品本身其實正面臨著監管嚴格的監控,因此未來在產品精算管理、產品設計等方面面臨潛在的監管風險。3.4養老年金產品:政策加持下的供給和需求共振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出,助推個人財富向養老資金轉移。2022年4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從制度層面對養老第三制度進行了框架性的規劃,對個人養老金的運作模式、繳費上限、稅優政策以及賬戶制度和領取方式等內容進行了制度層的明確。對于險企而言,關鍵是能夠利用好自身的長期資產管理優勢,在第三支柱養老專屬產品的參與者中占據競爭優勢。從產品類型角度看,我國主要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包括分紅型、萬能型、傳統型等,分別對應不同的風險偏好。從2020年以來年金產品的開發已經愈發注重養老責任的開發,根據《2021中國人身險產品研究報告》的統計,相比2019年,除養老金外,其他責任的占比均有所下降,這說明了在老齡化的背景下更多的年金產品形態往養老金傾斜,產品形態愈發清晰和集中。銀保監會:第三支柱建設就是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到第三支柱建設。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就是指個人用于購買養老保險產品所積累的基金,里面包括商業養老保險,所以商業養老保險是個人養老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可以實現養老資金的穩健增值和終身領取,有效化解投資風險和長壽風險。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障三支柱統一規范,有利于發揮其長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特點,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規范標準,進一步提升第三支柱的保障水平。養老金替代率背景下居民長期儲蓄需求不斷提升。隨著我國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資金儲備不足的問題日益嚴峻,在政策倡導發展壯大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背景下,科學、專業地進行養老財富積累和規劃已經成為民眾普遍需求。2019年4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指出,隨著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和社保繳費比例基數的下調,未來幾年養老金難以維持當前上漲速度。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未來5-10年中國預計有8萬億至10萬億養老缺口,并隨著新生兒的減少而不斷擴大。未來基本養老金缺口將進一步擴大,以養老金產品為代表的養老儲蓄產品有望成為未來長期儲蓄型產品的最大增量。(報告來源:未來智庫)鎖定長期確定利益,構筑穩健養老財富規劃長期儲蓄型產品可以滿足客戶鞏固自身養老財富體系的穩健性、功能性和靈活性等多維度需求,滿足青年、中年和老年人在不同生命階段的財富規劃需求。1)更多客戶趨向于提供長期可鎖定的確定利益,以給付確定額度的年金和滿期金幫助客戶應對宏觀環境不確定所可能造成的風險,為家庭構建持續穩妥的養老財富體系。2)保單現金價值的逐年累積讓客戶保單的現金價值能夠逐漸與已交保費持平,為后續現金流安排提供了更大靈活度,積極靈活地應對子女教育、創業和財富規劃的多元需求。3)年金險強制性儲蓄的產品屬性,客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不同的付費年限、保險期間和領取年齡,并獲得終身保障。3.5商業養老年金規模及價值貢獻測算截止到2021年末我國境內住戶儲蓄存款余額約100萬億元人民幣,我們在此基礎上通過假設第三支柱轉化率、養老年金占比和期交年份(10年),并對比老四家上市險企(國壽、平安、太保和新華)的NBV和EV數據,分別說明未來10年(至2031年)在悲觀、中觀和樂觀情形下養老年金產品可以貢獻的增量。我們假設在悲觀、中觀和樂觀情形下:第三支柱轉化率分別為8%、10%和15%;商業養老年金在第三支柱中的占比分別為12%、15%和20%;假設平均為10年期交(至2031年底),新業務價值率分別為40%、45%和50%。四、投資分析近年來代理人隊伍脫落、重疾險銷售下滑以及復雜多變的宏觀形勢等多種因素疊加導致險企負債端承壓。短期內增額終身壽等產品雖然貢獻了保費規模,彌補了重疾險下滑帶來的部分影響,但其貢獻的價值有限,同時面臨較大的監管風險。長期來看,行業仍需要真正回歸保障本源,根據客戶需求逐漸進行產品的創新和結構調整。我們預計伴隨著人力出清和高素質代理人隊伍的增長,各險企產品端以客戶為中心,疊加投資端的逐漸改善,保險行業定價將迎來重估。(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官方網站查看網友的精彩評論 關鍵字標籤:ecover.com.tw |
|